本文转自:襄阳日报

全媒体记者 童光辉 程备 通讯员 毕成虎 卢馨妤

老人独居,无人照料,不放心;老人生病,医院排队,太麻烦……面对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快带来的就医康养新变化,谷城县石花镇从实际出发,积极整合医疗、养老等优势资源,深度延伸养老“一张床”的服务范围,探索出一条医养结合的新路子,取得了阶段性成果。

前不久,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(市、区)和示范机构名单,石花夕阳红康复中心被评为全国首批医养结合示范机构,成为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。

养老就医互为“邻居”

3月12日,阳光和煦,石花夕阳红康复中心(简称康复中心)医护人员带着老年人在院子里做养生操,欢声笑语此起彼伏。

“现在,一日三餐都由营养师精心调配,身子要是不舒服,马上就有医护人员来检查,安心多了。”入住老人艾茂华说。

康复中心是由原来的石花中心卫生院闲置住院楼翻新改建而成,设计养老床位120张、医疗床位80张,配备CT、彩超、全自动生化分析仪、麻醉机等诊疗康复设备,2014年4月投入使用。它的正对面就是一栋能就医看病的医疗大楼,这种“双子楼”结构布局为医养结合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康复中心对每一位入住的老人进行科学评估,根据结果划分为“医、养”两种状态,由专业的医疗团队提供定制服务。目前,已累计服务498人,其中,80岁以上老人185人。

为持续提升医疗结合服务质量,康复中心推行分级护理管理制度,定期开展检查督导,得出分析报告,奖优罚劣,正向激励医护人员干好每一件事,赢得入住老人最好评价。至今,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和违法违纪案件。

同时,建立医疗、养老床位之间实时互换机制,与谷城县第二人民医院合作开设“危急重”转诊绿色通道,形成慢病有管理、急病早发现、小病能处理、大病易转诊的医养结合新模式,惠及更多老年患者。

暖心服务如同“一家人”

前段时间,康复中心为入住老人举办了一场集体生日宴会,循环播放着歌曲,老人一边拍手,一边歌唱,其乐无穷。

“每个月让老人聚在一起热闹热闹,替老人的子女尽一份孝心,也算是一件大好事、大喜事,能营造尊老、爱老、孝老、敬老的社会氛围。”康复中心负责人赵业涛说。

每年除夕,后勤大厨都会结合老人的生活习惯、口味爱好,做出十八道菜,让他们的团年饭吃得开心、吃得满意,还会安排医护人员陪老人做游戏。

“我们不单单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,更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。”护工孙宝琴说,老人是长辈,跟自己的亲人一样,服务更要暖心、贴心。

为了让老人的生活更舒适,康复中心参照适老化改造标准,增设了远程示教及远程探视室、康复训练室、综合能力评估室等功能区,让他们最大限度释放不愉快的情绪,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,安享晚年。

上门诊疗不怕“拦路虎”

医生主动上门,为居家老人提供诊疗服务,是医养结合模式的另一个显著优势。石花镇的医疗机构与周边乡镇的医疗机构密切协作,资源共享,鼓励更多的家庭签约医生走出去,发挥更大作用。

李家树就是一名家庭签约医生,主要服务薤山旅游度假区及周边的居家老人。每次出诊,他都携带心电图机、血糖仪等医疗设备,为他们开展健康体检,对常见的慢性病进行诊疗。

“这里山高路远,一些体弱多病的高龄老人,宁可忍痛在家也不愿去医院,家庭签约医生上门,刚好能解决这个难题。”李家树说。

为放大石花夕阳红康复中心医养结合成效,该县以点带面,出台一系列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,成立了1个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、7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、48个养老服务驿站、121个老年教学点,各地开办了37家“幸福食堂”,县、乡、村、居家四级养老服务网络正逐步健全完善,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,实现“1+1>2”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