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太原日报

晋之味

趣话山西饼 张玉虎

饼是北方面食中的一个“大宗”,在山西方言中,饼有着让文化人意想不到、让外地人摸不着头脑的花样名称,使之充满了地域特色和趣味性。

半疙瘩

小时候,村里有一个外号叫作“老磨家”的厨师,用油酥子和面,做成一种椭圆形的、上面有条纹压痕的“擦酥饼子”,非常好吃。这种饼子不整个卖,而是从中间切开,以半个为单位售卖。久而久之,村里人就把这种饼子叫作“半疙瘩”。村里的妇女们手头活儿忙,孩子又打闹得不行时,就会给孩子两毛钱,说:“呐!到老磨家铺子里买上个半疙瘩吃哇。”

干旋饼

在太原农村地区,旋饼儿与烙饼是“近亲”,都是把面团擀成圆形薄片后,放到鏊子上直接烫熟即可食用。不同的是,烙饼是要上油的,在案子上成形时即要擦油,在鏊子上烙时更要抹大量的油。在过去,这样的“三擦油”烙饼是农民们理想中的美食,平时不常吃到,更多时候只能吃到不用放油的干旋饼儿。外出干活儿时,就在圪筒筒腰带里装上几疙瘩干旋饼当干粮,干旋饼虽然不好吃,但有一个好处就是装到身上不怕油了衣裳。

干炉儿

“干炉儿”的“炉”字,太原农村土话读为lou。干炉儿与干旋饼都不用油,不同之处在于,干旋饼用的是“死面”,而干炉儿用得是起面(即发面);干旋饼是一次烧熟,发面干炉儿担心夹生,需要在半熟的时候将其切成两半,再放到炉膛内在密封环境中二次烘焙。土话里称这种烹饪方式为“炉”。炉在这里作动词,晋源一带的传统美食“炉食人人马马”,即是此意。母亲正在烧干炉儿,孩子饿了,急得想吃,母亲就会这样说:“还不熟嘞,再炉一炉哇。”

耐咬咬

在祁县地界,高家老字号制作的“死面”饼子,又香又脆又精到,非常好吃。其特点是脆而不僵,硬而不崩牙,久嚼不黏糊,而且越嚼越有味。太原和晋中一带的老方言,不吐嚼字,只说咬,而且咬字读为niǎo 。加之晋语特色爱用叠音,所以就把它叫作“耐咬咬”。耐咬咬非常有名,销路很广,在太原市里也有很多人爱吃。

瞪眼儿

同样是耐咀嚼的饼子,到了榆次,又有了一种形象的名称,叫作瞪眼儿。

“瞪眼儿”是榆次永康村一户人家的专利,是用白面配以豌豆面和其他作料制作的饼子,吃来口感甚好,尤其适合糖尿病人食用。为什么叫了这样一个名字呢?据说是因这种饼子味道极为诱人,但含水量小,有点儿干硬。有些贪吃之人闻到味道好,咬得口大,咽得猴急,饼子不免会在嗓子眼儿里“刁难”一会儿,非得伸长脖子瞪大眼儿,才肯进入肚里!所以就叫瞪眼儿。

盘旋儿

老太原有一种叫作盘旋儿的饼子,取一块搋好的起面,拉成长条,抹上一点儿油,然后把长条一圈圈儿地旋转着盘在一起压扁,放到鏊子上烙熟就行了。因有那一点儿油润着,面和面之间不粘。烙熟后能看清楚一圈儿一圈儿的旋痕,吃时也能一圈儿一圈儿地撕开,人们就给它起名盘旋儿。现在街面上这种盘旋着的起面饼也有,不过油大得多,整个饼都被浸得油汪汪的,叫作烧饼或油酥饼,盘旋儿这种名字却听不见了。